水印是产品未蒸透,砖头内部水热反应不完整,水化硅酸钙产物少,造成产品强度低。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:
1、硅质材料的颗粒粗或其他原因造成其活性低,或硅质材料含硅量过少,不能为水热反应提供硅质材料,反应不完整,使得砖头出现蒸不透现象。可以挺过将硅质材料磨细,增加比表面积,使其颗粒活性提高。加气混凝土料浆是一个胶体系统,在这个系统当中,各样颗粒物质悬浮其中,但当出现硅质材料较大颗粒沉降时,大颗粒硅质材料沉降在模箱的中下部,这些大颗粒比表面积小,其溶解度也小,内部的二氧化硅无法溶解参与水化反应,使此区域出现水印现象。一般情况下,200目筛余量大于30%时,水印现象比较容易产生。
2、钙质材料的因素,钙质材料质量差(钙质材料中有效氧化钙含量低),制品密实且反应所需的钙质材料不足,形成水印。或者钙质材料消解速度快,在制品成型过程中使得制品气孔结构差,蒸养过程不利于饱和蒸汽的传递,水化反应不完整。
3、水料比不适合。水料比小,料浆稠,坯体密实度大,发气材料生成的气泡在制品分布不均匀,形成蒸不透现象;水料比大,坯体疏松,蒸压养护容易是制品暴裂(水的膨胀系数是坯体的25-70倍,气体是坯体的300-350倍。当升温过快,汽化的时候,容易暴裂)。
4、过热蒸汽不利于水化反应进行,也有可能产生水印。
5、蒸压制度的影响。在温度下,硅质材料表面就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,产生高碱水化硅酸钙凝胶,逐渐包裹在颗粒表面,阻碍了二氧化硅的析出。因此,在升温初期,升温速度不可以太快,但在升温中后期,越快越好;中后期慢速升温会产生水印。
6、石膏的影响。石膏溶解的时候,产生硫酸根离子,起到压缩静电层的作用,因此,可以加快水热合成反应。但在生产过程中,经常是废浆和新浆掺和在一 起制浆,废浆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,和石膏其反应,生成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,成为固形物。这样,料浆搅拌久了,石膏就慢慢“失效”(二水硫酸钙消耗殆尽),
液相中缺少硫酸根离子,不但在静停期间,难抑制石灰消解,控制铝粉发气,在蒸压过程中,液相中也容易产生不熟,所以即使条件一样,料浆搅拌太久而不生产,熟的程度可能会有差别。所以有些企业,在制浆的时候,将石膏和料浆分开制浆,石膏和料浆制成同样扩散度,然后浇注时候在掺和均匀。贵州加气板这样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干扰。
7、冷凝水的影响。排水不及时,容易形成底部水印。冷凝水聚集在釜体下部,与釜内上部的蒸汽形成上下温差,减低了釜内的养护温度。在蒸压养护时,加气块进行水热反应,温度应达到174.5℃以上,水化硅酸钙才能转化为托勃莫来石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温度的保持,水化产物数量增多,水化反应才能完整。冷凝水的过多存在,减低了反应时的温度,影响水化反应的进行。釜底积料太多,也会造成积水,排水不顺畅。
8、釜内空气的影响。空气的存在不但使饱和蒸汽压力下降,由于蒸汽中混有空气,在坯体的冷壁上形成一层气膜,静止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,这减低了蒸汽的给热系数(大约从2326-4652w/m2.k减低到47-698w/m2.k)但过低的真空度,会造成水蒸气饱和温度下降,可能造成坯体内部水分二次蒸发。由于干空气的密度为1.293,而蒸汽的密度为0.804,因此,未排尽的干空气聚集于釜体下部,蒸汽在上部,上下产生温差。上部的产品受热条件好,下部的产品受热条件差。一般加气砖厂的蒸压釜真空度设置在-0.04~-0.06MPa之间。
9、坯体在外边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出现水印。坯体在釜前静停时间过长,坯体表面的水分向四周扩散;坯体中的水分向外传递迁移,坯体呈失水状态,因为大量的水分散失,水热合成反应不能正常进行,当入釜后,蒸汽与温度较低的坯体表面接触而冷却,使温度下降,冷凝的蒸汽在坯体表面形成水膜并充满外表气孔,并逐渐向内迁移传递,直到坯体内外温度平衡。静停时间过长,延缓了这种传递和渗入的速度,造成升温时间过长,导致水印的现象产生。贵州加气板一般经验线上,坯体在釜前放置过12小时,出现水印的概率过30%。
(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